在常识问答比赛里,若有人问起“有世界的工厂之称的是指哪一个国家”,相信连小学生都会迅速地回答是“中国”。
的确,我们日常用品,大部分都印着“中国制造”的字样。
在2010年里,中国制造业就已经占了全球的19.8%,是产出最高的国家。
中国制造业面对难题
一般民生用品,有很大比例是来自中国,随手举几个例子,从2011年的数据看来,全球80%的空调、70.6%的手机、60%的水泥、90.6%的个人电脑都是“made in China”,可见中国制造业对全球的重要性,也可以看出制造业对中国的重要性。
最近,英国《卫报》的一篇报导引述汇丰银行数据,今年4月的中国制造业活动,为今年以来的新低。
该月份的工厂活动指数为48.9,而指数一旦低于50就表示了进入了经济衰退;这显示了中国今年第二季的初始阶段,新业务下降而产量停滞。
这样的状况,也是中国“新常态”所必然出现的局面。
在这个“新常态”里,全球经济增长状况仍然不稳定,而根据预测,2015年的中国经济正放慢,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是6.8%。
自年初开始,外国企业持续撤离中国,而且各种经济指标都呈现疲态。
在今年1月初,中国的制造业重镇东莞传来了企业倒闭、外商撤资的传言。
人口红利逐渐消失
据闻当地人有“过去一年内,有至少4000家企业倒闭”的说法,虽然官方没有确认这样的传言,但自2008年以来东莞有超过7万家企业倒闭确是事实。
人口红利往往被认为是造就中国增长奇迹的重要因素。
事实上,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;现在正是中国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时期。
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,这几十年来支撑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。
此外,世界经济低迷,国际市场需求降低,进而导致了中国出口市场的疲软。
经营成本不断上升、劳工薪酬逐年上涨,所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制造业者最清楚,也最头疼的。
东南亚崛起增长潜力大
在中国逐渐失去“世界工厂”头衔的时候,东盟却越来越吸引国际的目光;较早前澳纽银行(ANZ)发布的报告甚至预测,未来10至15年,东南亚将赢得“世界工厂”的头衔。
按照东盟的既定目标,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于今年年底落实;届时10个成员国的商品、服务、资本和劳动力等将实现自由流动,成为一个庞大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。
东盟不断增强经贸互补性,所带来吸引力和增长潜力可说是相当引人注目。
东南亚国家内,以柬埔寨、寮国、缅甸和越南的劳力成本最低,也因此吸引许多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。
越南经济大幅增长
在这些国家当中,以越南的潜能最大。自从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,越南的经济即获得大幅度增长。
越南在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额(GDP)为576.3亿美元(约2097亿令吉),到了2014年则是1808亿美元(约6577亿),增长高达300%。
人口红利也是越南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越南是东南亚第三多人口的国家,40%的人口在工作年龄之内,同时越南中产阶级人口持续提升,预计在2020年将上升至人口比重的50%,提供了客观的消费者人口。
其他的东盟国家如柬埔寨、寮国、缅甸能为生产平台提供年轻劳动人口,泰国、印尼、菲律宾和越南一样竞相成为高价值制造中心。
而新加坡和我国则是东盟中金融、科技、设计领域的重要一环。
在经济共同体的大前景下,东南亚将会在亚太、世界经济扮演重要的角色。
印度迈向工业大国
除了东南亚,中国南部的邻居印度在总理莫迪(Narendra Modi)的领导之下,雄心勃勃推动“Make in India(印度制造)”号召产业振兴的政策。
印度把重点放在纺织品、生物科技、药剂、航空、保健、汽车零件、化学、矿物、电子产品等诸多领域,放眼打造成世界制造业中心。
莫迪曾任古吉拉特邦(Gujerat)首席部长,为该地区带来了高速经济发展。
成为印度总理后,莫迪更致力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、进行频密经济外交、改善投资环境,让印度经济回到了正确轨道上。
虽然印度经济、管理方面仍然诸多弊病丛生,但莫迪却让世人再次关注印度,也难怪今年初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发布预测,指出今年印度GDP增长率将超过中国。
单一“世界工厂”将结束
尽管东盟、印度在制造业领域有很大的潜能、前景看好,但是会不会取代中国呢?这其实倒也未必。
中国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,因此这类产品的制造商仍然会倾向留在中国。
最近,中国推出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,以实现在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,不再把自己限制于“世界工厂”,而是转型以技术研发,创新、开发和投入科技类型的产品。
东盟和印度不会取代中国;在未来,随着区域整合和一体化,将不会再有固定的单一生产廉价商品的“世界工厂”,而将会是互补互助且互相竞争的多元局面。
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