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财经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72

强权受害人

$
0
0
10年前,在大银行任职的约翰(John)觉得事业陷入低潮。当时,他刚完成派驻亚洲四年的任务,上司见他领军有功,便把他调回纽约出任高职,作为回报。 回国后,约翰觉得诸事不顺,因为他在亚洲宛如小池中的大鱼,能发号施令;在总部,凡事都要“奔波”请准,内斗也很激烈。 更甚的是,他人脉不好,因为多数战友已经辞职或调派至海外。6个月后,约翰因事业前景黯淡而决定辞职。 上司挽留 他用了好几个月來觅职,最后在对手公司找到高职。他呈辞时,上司施压并要他留下,令他感到意外。 他在上司询问原因时透露心声。 为了挽留优秀人才,银行决定“不惜一切做好必要调整”,并委派约翰到伦敦担任高职,掌管欧洲、中东和非洲区域的业务。 约翰说:“我在一年前才把家人从亚洲带回来。小孩还在努力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涯。” 公司违诺感觉受骗 尽管如此,他依然接受挽留,因为公司承诺,只要他在一年内交出亮眼成绩,便让他升职。 银行的献议激发约翰的斗志。此后,他日以继夜埋头苦干,几个月后便看到成果。 年杪将至,约翰也开始期盼举行升职庆功宴,但希望最后落空,因为公司没让他升职,令他惊讶。 上司说,他们已尽力争取,但碍于当年业务不佳,所以没辙。不过,他们一再强调,公司把约翰视为潜力无限的领导人,并一定会在来年升他职。 约翰彻底崩溃,既不明白上司为何不守诺言,也觉得自己受骗,毕竟他一年前已拒绝出任纽约另一家银行的高职,也因留任而举家搬迁。 他清楚知道,他为现任雇主工作的日子即将告终。相隔短短18个月,约翰又另谋高就。 觅职期间,约翰在伦敦度过几个月执业生涯的低潮。 他对上司和公司的愤慨和仇恨与日俱增,终日只想尽快离开,教训他们。 面对同事时,他深感委屈,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上司没升他职。于是,他坚决不再听信花言巧语。得知升职无望三个月后,约翰也等到佳音。 找回成功感 约翰离开银行,到美国一家公司担任资深领导人,还享有高阶头衔。他重拾干劲,最后还自立门户当起总裁。 他最近接受商业杂志访问时回忆工作变更和个人成败,并在提到首次当上高级主管和资深领导人的感受时说:“我刚走马上任时称不上领导人,也没有因升职而成为领袖。不管位子坐得多高,都和我是不是领导人无关。” 我在离开伦敦一年后,才算成了领导人。 刚从亚洲回来,尤其是无法升职时,我视自己为受害人(思想和举止也一样)。 我没有重建我在纽约的人脉,也没有精诚合作完成任务,反而花时间申诉不公。 我位高权重,但我觉得周遭凡事都不妥,并把自己看成很无助,老觉得这不公平,这不是我的错,也许只有我的同事看到原因。” 他继续忆述如何在离职后几个月,才猛然发现自己败给自己,并立誓不再陷入“受害人思维”的陷阱。 自后,他把逆境视为学习机会,而非挫折,加倍努力寻出路。 他强调:“不管多艰难,我不再做逃兵,这一天才是我成为领导人的日子;也就在这一刻,我才觉得人生很成功。” 坚定不移锲而不舍 约翰非真名,但作为培训领导层的导师,我经常面对像约翰这样的人。不管资历多高,很多上司在面对抗拒时都会产生负面和愤世嫉俗的思维,并怪罪他人,从不责怪自己欠缺领导魅力。 他们花时间怨声载道,却不在面对抗拒、敌意或困难时尝试突围。我们称他们为“强权受害人”。 这些人位高权重,却宁愿选择埋怨,也不愿加倍努力。 人们很容易掉入这类陷阱。 说白了,遇到棘手问题时,只有真正的领导人才会继续前进,其他人都落荒而逃,或怨天尤人。 为什么?因为逃避和埋怨是最容易的事。 坚定不移、锲而不舍地为明天奋斗,是伟大领导人的重任,这比借词推搪还要难。 裹足不前却把责任推得干净的人不会有罪恶感,更遑论扛起责任坦然面对。 逃兵还能当领导? 别人松懈怠慢或自暴自弃,我都不管,因为要不要当领袖是个人选择,而非义务。 世界很自由,人人有主见。我不会判断他人选择的对与错,但我有一个疑问———集大权者在面对个人或公司问题时当逃兵,还算是领导人吗? 更重要一点,你有没有陷入“强权受害人”的陷阱? 试参考下列问题并反省: 1.公司现在面对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 2.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是什么? 3.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挑战和障碍?是人或事造成这些挑战和障碍? 4.你有没有因别人抗拒,或引起这些问题的人高高在上,而放弃应对挑战和障碍? 5.从直系下属的角度看,他们如何评价上司?若上司长期以“强权受害人”自居,下属有何感受? 真诚反省克服难题 没有灵丹妙药能克服“强权受害人症候群”,但我在工作生涯中发现一个好方法———真诚反省。 反复思考上述问题有助于客观分析时局和了解个人行为。 另一个方法就是在陷困时和能信任的朋友、前辈、导师或伴侣讨教。 有时候,他们的意见会有所启发,让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。 人们也经常在描述自身经历时“看”清时局。 资深领导人最不该做的事,是像受害人般到处“发牢骚”。 同事和朋友可能寄予同情,但申诉者心态不改,假以时日便失去尊敬。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972

Trending Articles